提示
创投机构约你见面聊!
商业计划书报名

文旅,让东北经济“活”了?

迈点 于波
在经济发展这件事上,我们都误解东北了。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迈点”(ID:meadin),作者:于波,投融界经授权发布。

0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当返乡的钟声敲响,东北,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很多东北人感叹道,家乡,又空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随处可见操着一口地道家乡口音的东北人。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四十余年里,“逃离”东北,成为了一股风潮。

只是,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唯一的理由,是为了生计。在2023年全国各省份的GDP排名中,除了辽宁排在第16位,算是中规中矩以外,黑龙江、吉林仅排在第25位和第26位,仅高于西藏、青海等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地区。中诚信国际在其研报中这样形容东北经济:“东北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洼地’,经济增长势头甚至已落后于西部地区”。

曾几何时,东北,是中国版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从钢铁、到飞机、再到汽车,东北高度发达的重工业,为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于,1952-1960年间,东北GDP占全国的比重从12.36%一路提升至19.14%。彼时的一汽、鞍钢、大庆油田之于国人的意义,就犹如今日的BAT。

文旅,让东北经济“活”了?

但改革开放的到来,却成为东北经济由盛转衰的拐点。个中缘由,专家学者普遍将其归咎于东北的体制机制落后、营商环境不佳、产业转型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等,但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却也不尽然。

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效仿苏联,实行了“均衡发展战略”,用大白话讲,就是“大锅饭”,东北凭借其自然资源优势以及雄厚的重工业基础,迅速脱颖而出。

但“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却是以牺牲全国整体经济效益为代价。毕竟,不同地区的区位、资源、技术、劳动力、教育等因素不尽相同,这意味着同样的产业,在不同地区的投资回报率具有显著差异。

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即市场经济体制。用小平同志的话讲,就是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继而实现共同富裕。

自此,我国在政策上开始向区位优势更加显著且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东部沿海城市倾斜。“六五发展规划”指出,“对于沿海地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对于内陆地区,要加快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建设,支援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随后,广东、福建获得了党中央“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政策扶持,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5个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管理体制的经济特区,并进一步开放了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时至今日,市场经济下“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让中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政策和资源的“倾斜”,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而东北没落的原因,恐怕更多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句坊间流传的“投资不过山海关”,更是有失偏颇。

02

千金散尽还复来

不过,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却并非政府的本意。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正如前文中提及的小平同志的讲话。那么,“非均衡发展战略”如何引领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答案就在于文旅产业。

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政策、资源的“倾斜”,在让东部沿海地区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也牺牲了其原生态的乡土气息。而钢筋水泥堆砌的繁华都市、疲于奔命的生活状态,已经让腰包渐鼓的国人感到厌倦,他们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感受自由的气息。

而东北,因为经济发展的停滞,那些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以及民俗文化反而得以保留。例如雄伟壮阔、山峦叠嶂的大兴安岭,森林密布、物产丰富的东北平原等。甚至于,当驱车于东北的乡间小道时,还能够与东北虎来一场“偶遇”。虽然这令人胆战心惊,但恰是东北“原生态”的直观体现。

文旅,让东北经济“活”了?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当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原生态且充满地域风情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的出游兴趣时,发达地区的财富就会以旅游消费、投资等形式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形成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注入”,并为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积累资本、人才等必要的生产要素,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借助文旅产业,先富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的财富可以回流到东北乃至西藏、新疆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继而逐步缩小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据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黑龙江在2023年冰雪季中,外地游客消费占比高达84.4%,财富回流的趋势已经愈发显著。

当东北的老百姓愈发富足之时,又能够带动当地商业乃至地产的发展,吸引人口回流,继而盘活当地经济。而经济的活跃,不仅会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方前来投资兴业,也会让地方财政获得更多的税收,继而“反哺”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基础设施,实现经济发展的正循环。

更为重要的是,与科技金融、高端制造等高度依赖高端人才的产业不同,文旅产业对于从业者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可以带动当地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共同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吉林和辽宁均实现了近十几年来的首次人口净流入,因为当地文旅产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东北人选择回乡创业。

在“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表述中,党中央也明确指出了要“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与此同时,东三省,也纷纷将文旅产业的发展,视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之一。

当然,文旅产业竞争激烈,在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坐拥优质旅游资源禀赋的区域比比皆是,想要脱颖而出,甚至成为地方经济支柱,谈何容易?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营销模式已经走不通了,那些主要依靠“嘴上功夫”、被游客吐槽而不自省的旅游目的地,正逐步被游客抛弃。发展文旅产业,需要的是治理思维和经营思路的转变,更要深谙其背后的经济学意义。

0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进入2023年以来,东北的文旅产业悄然崛起,并在2024年初掀起了一轮惊涛骇浪。以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为例,官方数据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游客接待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85.05%、39.43%、79.39%,旅游总收入较2019年同期增长85.90%、40.43%、49.37%。

而东北文旅产业的崛起,更是让东北对于2024年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在招商银行一份对2024年各省GDP目标增速的研报中指出,“东三省近年来首次全部脱离了增速尾部区域,均位列中高区域,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区域发展的信心”。官方数据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在2024年GDP的目标增速分别为5.5%左右、6%左右和5.5%左右。

那么,为何是东北文旅产业率先跑出了“加速度”?看看东北的相关主管部门长期以来的一系列操作,这绝非偶然。

过去四十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并未让东北“眼红”,其一直在竭力保护自身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一个细节是,在近些年中国光伏产业蓬勃发展之际,像内蒙古、新疆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纷纷引入了像硅料等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项目,并纷纷给予土地、电费等优惠政策,但东北却不为所动。

没有盲目追逐“风口”的东北,则在悄然布局冰雪产业。像冬天爆火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诞生于1999年,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25届。即使是在游客稀少的岁月里,哈尔滨也依旧在坚持。那些巧夺天工的冰雕艺术,正是源自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

在此期间,东北在冰雪旅游产品的供给上,也在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迭代升级。例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从最初以观光为主的冰雕,又加入了冰上滑梯、冰上自行车等冰雪游乐设施,甚至还引入了high爆全场的雪地蹦迪,产品业态不断丰富。

文旅,让东北经济“活”了?

站在旅游经济学的角度上,凡是能够吸引游客,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所有事物和因素,皆可称之为旅游资源。除了冰雪资源以外,东北的餐饮、娱乐等旅游资源同样不遑多让,例如别具一格的东北菜、让人欲飘欲仙的洗浴文化等。甚至于,东北人那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当然,只有优质的旅游资源禀赋,并不能代表着能够转化成经济效益,倘若配套设施、服务意识跟不上,那“泼天的富贵”就会演变成“泼天的负担”,这一点,东北颇为清醒。

在“无人问津”的岁月里,东北悄然开启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长白山为例,交通方面,长白山机场进行了改扩建,并修建了沈佳高铁白敦段以及沈白高铁;住宿方面,引入鲁能集团、万达集团共建冰雪小镇,上市企业长白山斥巨资兴建温泉酒店等。

而在“泼天的富贵”来临时,东北的政府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对于酒店、餐饮、娱乐等的市场监管,塑造了正向的文旅品牌口碑。坊间甚至传言,文旅局、商家更是每天盯着游客在自媒体平台上的留言,出现问题立刻解决,游客需求快速响应。例如,哈尔滨索菲亚教堂上空的明月,被做成各种造型的冻梨摆盘等。

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就连东北的普通群众,也在积极维护文旅口碑,例如一度登上热搜的“68元锅包肉事件”的餐馆,不仅被本地人骂了个体无完肤,而且店铺直接关门大吉。

东北的“用心”,也让众多游客在离别之际流下了不舍的泪水,并相约来年再相见,这与那些让游客欲哭无泪的旅游目的地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显然,经济落后的东北,并非不懂经济,在文旅产业上的厚积薄发,显示出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脉搏”了然于胸。否则,在冬天,东北就不会在赚到钱的同时,还赚到了好口碑。这也侧面说明了,为何曾经的东北工业能够位居亚洲第一,为何东北诞生了共和国那么的“第一”。

04

结语

当需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牺牲”时,东北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用在外打拼的东北人的话讲,在哪里都是建设祖国;而当文旅产业的“风口”到来之际,东北也当仁不让,为身心疲惫的国人,送去心灵与情感的慰藉。这,就是“共和国长子”的担当。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融界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东北 文旅
迈点
15
关注
相关活动推荐
相关机构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