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融资成功案例
-
创业融资成功案例:青睐现代农业江西源森的茶油商机
获纪源资本投资 20万亩种植基地,其中还有2.6万亩的红花茶油林,是余良森手中握有的“筹码”。源森现在已经形成了阶梯型的资源优势,老茶林保证现在的生存供应,育苗基地则为未来做原料供应,所育出的高产茶油树苗能够保证未来资源的可持续性。
尽管融了资、扩了容,需要在办公室里处理的事务、文件越来越多,但对江西源森红花茶油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良森来说,土地和茶苗依然是最亲切的“伙伴”,他的办公室里总是放着一双胶鞋和一个草帽,稍有时间,他就自己开车进山,仔细查看每一处企业的茶油树育种基地。
“简单地说,我们就是做山茶油精加工的企业,而就江西全省来看,我们是唯一一家从育种开始做起的茶油加工企业。另外,我们还独家拥有红花茶油树种。”在源森的厂区,余良森指着一株茶树对记者说。
这家企业在2005年成立于江西省德兴市,目前已经形成了“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一年半前,为了能迅速扩大规模形成垄断,企业开始融资,最终纪源资本成功注资4000万元人民币。“我们将它的商业模式定位为有特色资源的食品加工企业,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够进行复制,还能够形成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 。”纪源资本合伙人于立峰告诉记者。
德兴远在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县,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德兴都是以矿业为主要产业,号称“金山 、银城、铜都”。
而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当地政府开始重点扶植农业产业化企业。江西省德兴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郑长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受制于山茶油树种的自然属性和成本,目前该油种的产品价格相对较高,通过政府扶植,希望企业能努力让我国这种独有的油种普及至广大消费者,以打破国外油种对中国食用油的垄断,并希望源森这种模式也能够带动本地的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帮助农民创收。”
“茶油”模式形成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了企业的产业链式布局,同时资本的注入为现代农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摆脱“靠天吃饭”的新型农业企业
在种植基地里,全国30多类茶油树种在这里等待培育试验,只有产量高、质量好的树种才会被选中并进行推广种植。
20万亩种植基地,其中还有2.6万亩的红花茶油林,是余良森手中握有的“筹码”。“江西省、湖南省是全国茶油的主产区,这两个省份的茶油企业非常多,产量也高,德兴是主产区之一,土地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为肥沃,就连我们这里的老茶林的产量也是全国平均产量的2倍,这是企业的优势之一;在德兴,以1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圈,茶油加工企业仅有我们是直接从茶籽育苗做起。此外,全国红花茶油林中面积最大、最集中且质量最好的品系是我们所有,这就是独家的资源。”余良森自信的说道。
在源森的厂区里,记者看到一处厂房前挂着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标牌,他们与这家企业合作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红花茶油实验基地,对全国红花茶油进行选种、育种、推广,并对高产白花系列山茶油进行大面积推广。
由于茶油的生产周期性较强,6月底记者来到这里时,厂区内几乎空无一人。
余良森介绍说,茶油生产的旺季在10月至次年的4月,茶树从种植到产果一般需要4年,7年能够丰产,生产期可达百年。周期较长是农业企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保证一个“靠天吃饭”的企业以现代化的企业形态运作?“可以依靠原有老茶林做原料供应,或者去收合作农民的茶籽。”投资人于立峰说,“源森现在已经形成了阶梯型的资源优势,10余万亩的老茶林保证现在的生存供应,育苗基地则为未来做原料供应,所育出的高产茶油树苗就能够保证这个企业未来资源的可持续性。”
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余良森带记者驱车数十公里来到离厂区最近的山区,在山坡上一片片的茶油树林已经开始挂果,农田里还有两块专门用作新型茶油树育苗的试验田。据了解,源森现在拥有的20万亩种植基地基本都采取与当地农户合作的方式,企业出资组建了专业山茶油自助农业合作社,合作方式是每个社员以自己家中所拥有的茶林和企业合作,作为社员,企业帮助他们做相应的技术指导,如抚育、补苗、低改等,以上所需的资金都由源森提供;而每个社员的茶籽必须卖给合作社,以市场价进行收购,并以产量为标准对社员实施相应的补贴,在激励社员的同时也增加了社员对合作社的黏度。
据了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先进的压榨技术,源森茶油目前的生产能力达11000吨/年。
实际上,对于一家现代农业企业来说,后期的销售渠道亦十分重要。
“在公司成立之初,仅有两、三个人拿着包到外面跑销售,并且所销的油是尚未经过精加工的毛油,建厂后,我们销售的首站就是上海,因为德兴当年是上海知青‘上山下乡’的主要地区之一,他们对山茶油有比较多的了解。事实说明,现在我们在上海销售情况还是很好的。未来销售区域必然是有定向性的,同时目前消费群体主要定位于中高端的人群。”
创业融资网 投融资案例 企业融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