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末《海王2:失落的王国》在中国内地上映,不同一般的超英电影,该影片向影迷展示全球升温、冰雪融化、自然灾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整个故事起源,就是大反派黑蝠鲼借助“山铜”,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升温,主角海王不得不和弟弟联手反击。
电影里两兄弟最终打败黑蝠鲼与其统率的黑暗大军,拯救了全球。
在现实宇宙里,和气候危机“较量”的不是超级英雄,而是全球各国地区机构和相关组织。早在2020年9月22日,中国就正式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标志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全面且正式的推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的动作。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这对于逐利为核心目标的万千企业而言,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围绕减碳的“绿色经济周期”中企业该如何调整运营方向?不同领域的企业又该如何应对逐渐收紧的双碳政策?2023年末,由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两位作者王遥、施懿宸,推出的《碳寻:企业碳中和先立后破之路》(下文简称“《碳寻》”)一书的,对此有着非常详尽并完备的讲述。
总结来说,这本书首先从全球气候风险这一实质问题出发,来阐述为何全球几大经济体(欧、美、中、日等)先后选择加入到低碳政策中来。继而从全球气候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来强调企业由被动向主动参与双碳的必要性。
重要的是,对全球范围内已经执行的减碳政策和相关工具进行了详细展开。且重点解析了碳减排路径、资源有效利用、履行社会责任以及高质量企业管理。
《碳寻》共六个章节,包含社会及政府对企业低碳转型的呼声及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法,以企业低碳转型路径与 ESG管理方法为核心,帮助企业从基础认知一步步加深对“低碳转型”“气候风险”“ESG管理”的理解,为企业提供实际的执行参考。
1
气候风险VS自由市场
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为了吸引全球粉丝追捧,总会融合现实热点,《海王2》加入气候升温元素并不稀奇。电影里造成气候升温的罪魁祸首是“山铜”,现实中主要是生活和工业中常见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全球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视,最大的影响概括成一句话:自由市场将在全球气候风险这个大议题下,逐渐走向有限自由,且是一个必然并持续的趋势。
《碳寻》第一章阐述了过往经济模式和气候之间的矛盾,早在1968年,哈丁(Garrett Hardin)就通过《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表示,在没有限制的自由市场下,每个理性人都将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并采取利己性行动,抢夺资源、牟取潜在收益,继而导致资源衰竭的局面。
1、气候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书中列举了几条数据。
根据数据对比,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4摄氏度,这一增幅已经超过了单一自然因素的解释范围。科学家们从各种自然现象中对气候的影响进行排比,最终也无法解释过去100年来陆地和海洋气温上升的原因。
2023年6月,北京高温(日最高气温≥35℃)的持续天数长达11天,打破了1999年创下的连续9天的纪录。其中6月22—24日连续3天最高气温超40℃,比此前的最高纪录多了一天。
疫情期间,由于全球各地广泛的封城带来的经济活跃度降低影响,全球碳排放量有着明显的降低。英国东盎格利亚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和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全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9年下降7%,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
全球只需要1.5℃的降温,就能够更好地避免一系列生态环境损害,这需要各个国家采取更加有力的减排措施。
2、确切的行动已成全球共识,中国“30.60目标”将成绿色世界最大推动力。
作为现代经济最先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2021年6月,欧盟理事会发布公告,称欧盟国家通过了《欧洲气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将《欧洲绿色新政》中提出的目标正式写入法律。这是欧盟首部“气候法”,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政策方向的参考。
《欧洲气候法》设定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到2030年至少减少55%的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年),并主要通过降低汽车能耗、发展清洁能源和增加林业碳汇等方式入手。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史较短,却发展最为迅猛,《碳寻》中透露,中国也将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2020年,中国提出新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3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5%以上。2022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
电影《海王2》结尾神秘的海底王国亚特兰蒂斯,为守护海洋最终选择和陆地联手。现实中,各国地区也在积极联合起来。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地区,在波折中逐渐确立减碳方面的政策。随着全球主流经济体在减碳方面达成共识,新的全球贸易政策下(欧洲准备征收“碳关税”)及国家、组织内部的经济规则影响下,全球“绿色周期”中积极拥抱双碳政策的企业将获得利好发展,反之高碳企业的生存环境将逐渐恶劣。
今年11月,联合国规划署透露“全世界20个主要的化石燃料生产国大多作出了净零排放的承诺,但大多数国家仍在继续提倡、补贴、支持及规划扩大化石燃料生产。”
3、直面气候危机,企业面临两大风险: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碳寻》书中总结了气候危机下,企业面临的两大影响,这将使企业必须直面气候危机,并采取积极应对策略以获得持续性发展。
直接影响对应的是企业自身因面对气候变化而承压的系统性风险;
1、物理风险,指气候变化的物理冲击所带来的财务影响,包括洪水、台风、海啸等极端天气带来的急性风险,以及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等长期气候模式发生变化带来的慢性风险。2、转型风险,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缓解和适应要求下,企业向零碳经济转型将遭遇广泛的政策、技术、市场和声誉不断变化的制约。
间接影响则对应的是气候风险借助利益相关方的传导链路,进一步反馈至企业自身的潜在负面因素。
1、供应链的风险传导,首先,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会对供应链运输造成影响。其次,气候变化导致的转型风险会对产业链运转造成影响。2、客户端的风险传导,气候风险的发生将产生一系列的风险传导,破坏供应链的稳定性,给客户端带来巨大的风险。3、投资端的风险传导,气候相关风险将引发一系列相互交错的连锁反应,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同时也给投资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例如,2021年末超级台风“雷伊”(Rai)登陆菲律宾,在东南亚地区带来超强降雨。影响到在东南亚地区设厂的包括英特尔、三星电子、美光、博通、德州仪器等半导体TOP10厂商,引发了全球芯片危机。从直接影响来说,这些半导体厂商因为无法供应芯片而遭受损失。间接影响的话,作为下游的智能硬件厂商、全球车企因为缺“芯”问题,造成了产能一时的滑落。
作为书评,只能大略的将气候风险和企业面临的影响进行罗列。《碳寻》前两个章节对此有非常详细全面的叙述,可以让企业从更宏观和微观视角来掌握到这种趋势。比如,书中重点提到过一个“绿天鹅”概念,即指气候变化引发的、极具破坏力的极端事件。
总之,在全球气候风险的压力下,未来几十年的全球贸易和中国经济发展,都将深刻受减碳这个大趋势影响,作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无法回避关于“双碳”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2
碳中和先立后破,减碳“三步走”
经济发展对气候的影响,是一个缓慢和持续的过程。在全球减碳共识形成之后,围绕减碳也将是一个渐进式发展,并持续性很强的趋势。
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指出,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环境影响会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而增加;在达到临界值后,环境影响会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而慢慢降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于改开后四十年中国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因此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占据全球首位。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的公开数据,2019年中国的排放量占全球1/4左右,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总排放量接近美国的两倍。
毫无疑问,中国双碳政策将利好全球气候走向。因此中国制定了明确的“30·60”目标,即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先立和后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两个时间表给予了充分地转型和升级的空间。
想要获得持续发展的企业,此时此刻正是深入了解双碳的最佳时机。在具体路径的展开方面,书中将企业减碳路径总结为“三步走”:
一是企业需要根据现有体系进行碳排放核查;碳核查作为能够明确量化碳排放和碳减排目标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标准体系,对内将成为企业自检的第一道关卡,对外可有效落实有关部门对企业主体的碳排放情况的监管工作,对于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以我国为例,为达到我国“双碳”目标,政府将以模拟计算出的碳达峰时的碳排放量作为目标,以此规划每年的排放量,即社会总体的碳排放量。
企业只有进行精准的碳排放核查,才能以历史强度法(和过去碳排放对比)和基准线法(和行业整体碳排放水平对比)两种方式参与到配额分配机制中。
二是根据不同排放渠道进行由浅入深的减排;碳减排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也是当前企业实施减排“三步走”中最主要的碳减量环节。从减排渠道看,分为企业自身减排和外部减排。自身减排大家非常好理解,而外部减排企业或许比较陌生,其重要性需要被重视。
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数据显示,一家企业的供应链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往往是企业运营范围碳排放的5.5倍。
以《碳寻》书中重点“科技制造案例”联想集团的发展,在此方面有着非常经典的展示。作为全球化科技制造企业,联想集团在全球有35个制造基地,80多个物流分销中心,在180个市场开展业务,2000多家供应商,拥有高度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自身减排方面,联想集团推动低碳产品设计与创新以减少产品碳足迹,将闭环再生塑料应用到298种产品中,推出5款含有趋海塑料的电脑产品并在2022年面向全球推出首款碳中和电脑Yoga Slim 9i。此外,联想已有合肥、武汉等工厂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向“零碳工厂”转型。联想武汉产业基地于2022年12月达成碳中和,而联想合肥产业基地在2020—2022年实现了单台产品碳排放减少49%。
外部减排上,以联想合肥产业基地为例,通过打造以ESG为抓手的生态战略管理体系、全面开展供应商节能技改星火行动。仅星火行动一项,节能技改项目就达到10个,参与供应商20家。项目总投资1.2亿元,预计总节电量可达7亿度,节电费用5亿元,效益提升20%,项目周期内总减碳量51万吨。
更为关键的是,联想将零碳解决方案进行整合对外赋能,实现更广域外部企业的减排。联想为不同产业打造科学、可复制的低碳制造解决方案,为300余家汽车制造、石油石化、能源电力、电子制造等行业第三方客户输出行业智能解决方案,通过提质增效,助力企业节能减排。以联想集团为某大型钢铁行业企业打造的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和能源管控平台为例,该企业每年可减少超过13万吨碳排放。
三是对于日常运营中难以减排的生产环节,采取外部交易进行碳抵消;当碳排放者无法改进自身碳排放现状时,可采取主动投资或技术研发的方式减少别处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抵减甚至消除原有碳减排量要求的目的,这也就是碳抵消的基本原理。
从客观事实来讲,有些特殊领域的企业,短期内如果无法实现自身减排,仍可以从碳抵消的方向参与到全球减碳的大趋势中。
1、碳汇方式,主要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固碳过程、活动或机制。2、核证自愿减排量,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的自主交易是实现碳抵消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而言,该机制的资产标的是经过官方指定机构审核并备案,由企业主动发起一系列节能环保相关减排项目所对应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3、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指捕获并提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再继续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最终实现生产脱碳与碳循环利用的相关技术内容。
气候问题作为全球经济最终的变量,减碳措施从欧洲起源,席卷美、中、日等各大经济体,发展中各种策略逐渐浮出水面。《碳寻》中提到的“三步走”,从大类别上概括了减碳的全貌。
碳核查可以说,为全球各国家、组织和企业提供减碳发展的依据,也是检验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碳减排则是重要的落地点,从自身减排和外部减排两个维度,实现降低全球的碳排放。
而碳抵消是个维度更大的弹性工具,它让“减碳”拥有了金融功能,刺激和促进环保企业和组织从减碳中获取利益,也给予高碳企业一定的弹性“生存空间”,实现整体上的减碳和控碳。
双碳作为一个整体布局,所有企业都不会缺席这场大变革。而三步走可以说,很清晰的给企业如何参与到双碳中提供了思路。《碳寻》中着墨的内容更为详细,关于碳核查、碳减排、碳抵消也深入的解析,这也是本书工具属性比较强的一面。
3
弹性与持续性:ESG和碳金融
自由市场理念,是现代经济的灵魂。
从全球性减碳政策趋向来看,势必和自由市场理念产生一定的冲突性。从《碳寻》中,让企业可以很深入的了解两个事实。
一个是,减碳趋势是刚性趋势,气候关乎人类未来,会是全球各国地区组织必然选择,欧盟、中国相继发布了确切的数据目标,意味着相关政策会非常的具体和实效。第二个,全球减碳措施,过往进行了灵活和弹性的探索,给各领域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ESG和碳金融两个工具下,自由市场仍旧是主旋律,只不过将是遵循“绿色”经济这个大前提下。
先谈ESG,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首字母缩写,是一件新兴的、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评估企业价值和成长性的重要考量。在全球气候、环境、资源挑战越发凸显的背景下,ESG标准评价体系将成为度量企业价值的标尺。
在“双碳”目标的大浪潮下,关注ESG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性的重要理念,ESG指标通过获取财务信息以外的公司绩效表现来衡量企业的可持续性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国际上,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部分国家已经启动了强制性信息披露规定,要求企业在传统的财务披露或专项报告中适当披露有关ESG及环境议题的关键信息。
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在外部压力和消费者品牌认知层面的考虑,会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减碳相关事宜中来。
碳金融则是更具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工具,《碳寻》第五章重点介绍了碳金融。该书认为,运用金融手段为“碳”赋值,推动全球资本市场为企业碳中和减排事业献力成为重中之重。
企业以碳资产为载体,在实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和碳金融衍生工具等一系列市场体系、资金融通工具及相关制度安排中持续发力,以市场化减排手段加速企业碳中和转型进程。
当今国际“碳中和”目标趋势日益明确的宏观背景下,碳排放权逐步成为重点碳排放管控企业需要耗费成本以维持生产与生态环保平衡的关键资产。
碳排放权在市场交易中,逐步“准货币化”,从商品属性向金融资产属性过渡。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可分成五部分,分别为企业、国际组织、政府及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碳金融创新的相关机构。
简单来说,碳金融将把全球各国地区都纳入到减碳经济的大框架中。比如说,跨国碳汇交易,一些高碳企业可以从外国以碳汇方式来实现自身的零碳。
欧盟委员会在碳市场建设的第三阶段(2013—2020年)总共拍卖了57%的初始碳配额;2020年碳配额拍卖产生的总收入共计超过266亿欧元,该数值更是在2022年3月超过85亿欧元。按照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EU ETS)指令规定,欧盟成员国应将至少50%的拍卖收入或同等财务价值用于气候和能源相关用途。
目前,欧盟碳交易平台包括9家主要场内碳交易所,具体为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BlueNext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Climex 联盟、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 Pool)、未来电力交易所(Powernext)、绿色交易所(CME-GreenX)及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
中国碳市场方面,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3年6月18日,全国第一个试点碳排放权市场—深圳碳排放权市场启动交易。2016年,福建加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此我国共有8地作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
从气候风险问题起源出发,是传统经济粗犷式发展的“副产物”。气候作为人类生存的关键因素,对其的保护不仅是全球各国家组织的共识,也是几十亿消费者共同的追求。未来,来自政策的力量及消费者端主动选择,会逐步促进零碳企业对传统企业的取代。
作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各个领域的大小企业,都将在这场大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向。
该如何看待双碳?该如何面对危机?又该怎样抓住转型机遇?种种问题背后,需要对双碳历史脉络和发展细节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从诸多经典案例中找寻到答案。
《海王2》电影中有超级英雄来帮助人类抵抗气候危机,现实中我们却只能靠自己。
Copyright © 2024 浙江投融界科技有限公司
(www.trjcn.com)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西溪路740号7号楼301室